改革開放,橡膠工業的第一要務是技術進步、產品升級換代。全行業建立起廠院結合的研發機制,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技術進步和產品升級機制,有效地提升了生產技術水平、產品質量水平和更新換代速度。
斜交胎優質輕量、優化結構設計和提高行駛速度“三項改造”,以及配套的骨架材料尼龍化、硫化“以機代罐”等具體技術措施實施,速度快、效果好,涌現出樺林、黃海、雙錢、回力和東風等“十萬公里(一次行駛里程)、百萬套(單廠年產能)”大廠。靠自主研發,靠跨部門、跨行業集體攻關,河南輪胎廠在1977年試制出第一條大型無內胎工程斜交胎之后,1987年正式生產出36:00-51巨型工程輪胎,從而結束了工程巨胎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膠鞋行業以運動鞋、旅游鞋、休閑鞋等中高檔產品為主的技改獲得成功,改變了市場上幾乎是清一色解放鞋的舊貌。“七五”之初,以子午線輪胎、高強力及難燃輸送帶以及為汽車、電子家電和工程建設配套的橡膠制品等為主、旨在產品升級換代的技術改造,即全面展開。
子午線輪胎研發,起始於1958年前后,但由於國外技術封鎖而停滯不前。改革開放創造的條件,成套技術裝備的引進,一下子使國內外技術差距縮短了幾十年;消化吸收和再創新技術,則更加符合國情,使高端技術易於推廣應用和普及,從而使中國輪胎發生質的變化,高速發展的是更新換代產品,國際市場需求的新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