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主辦的“2021全國石油和化工行業經貿發展大會”在青島舉行。在由大商所承辦的“塑料分論壇”上,與會嘉賓共議塑料化工期現貨市場的發展變化。
當前,塑料化工行業正處在歷史轉折點和發展機遇期。行業正進入新一輪擴產能高峰,“限塑令”落地實施,“碳達峰、碳中和”對行業低碳發展提出了新的課題,都將對塑料化工行業產生重大影響。面對新變局,塑料行業期現結合的發展趨勢日益明顯,期貨市場將為塑料化工行業提供更多的避險服務,為行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塑料化工產業調整期壓力凸顯
2020年,塑料化工行業迎來了不平凡的一年。進入2021年,整個產業呈現出加快調整態勢。“目前聚烯烴等塑料產品仍然是石化工業的基礎原料,也是消費量最大、使用范圍最廣的原料。”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趙俊貴表示,目前來看,在能耗、性價比、加工性能上還未找到能夠替代塑料的原料,未來仍需要尋求塑料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就國內聚烯烴市場而言,目前正處在新一輪的擴能高峰,或者說正處于快速發展期。趙俊貴介紹,2020年我國聚乙烯總產能達2341萬噸,較去年新增380萬噸;聚丙烯總產能達2882萬噸,新增300多萬噸。預計2021年聚乙烯、聚丙烯還要分別新增產能680萬噸、740萬噸。隨著新一輪擴產周期的到來,國內市場供給壓力將有所增加。
“2021年國內聚烯烴供應增量將進入大爆發期,增量主要來自國產。預計2021年國內市場聚烯烴供應量在76576萬噸,同比增加465萬噸,供應增幅6.5%。”中石油華東化工銷售公司相關負責人許彥表示,隨著新技術的興起,未來幾年聚烯烴依然是新興產能投放比較多的時期。
“下半年國內聚烯烴市場面臨的形勢錯綜復雜。”許彥表示,下半年國內化工產品下行的壓力要大于上半年。因新裝置開車推遲,上半年國內石化新裝置開車的套數,遠低于預期,這些推遲的裝置都會在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陸續投產,供應壓力可見一斑。
除了產能擴張外,“限塑令”也在引發行業新的變化。隨著相關政策的持續加碼,可降解塑料對聚烯烴一次性消費的替代不斷增加,必然會給行業帶來影響。“不僅是對量的沖擊,更重要的是加大了塑料生產者的責任。”趙俊貴表示,未來塑料產業的發展重點在于塑料的循環回收率,降解塑料只是途徑之一,更重要的是建立合理的塑料全生命周期的循環利用體系。“聚烯烴行業高端發展已經成為必然趨勢,加快聚烯烴品種的高端化和專業化、集合化發展是一項緊迫任務。”
期貨市場持續深化產業服務
事實上,隨著市場風險的增加,參與期貨市場的塑料企業不斷增多,期貨與現貨深度融合。
數據顯示,去年參與大商所塑料化工期貨的法人客戶約5000家,法人客戶日均持倉量占比約為58%,成為期貨市場的“主力軍”。
“包括產業企業在內的法人客戶已經成為塑料期貨市場發展的中流砥柱。今年上半年,從3個塑料品種的運行來看,期現貨相關性基本都在0.97%以上,套期保值效率達到98%。”大商所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從數量上來看,法人客戶不斷增加,越來越多的企業參與期貨市場。目前大商所上市了6個石化期貨品種和4個期權工具,從品種構成來看,基本實現了固體、液體、氣體的全覆蓋。今年上半年6個期貨品種日均成交量276萬手,同比增長42%;日均持倉量191萬手,同比增長23%。
目前,我國有1100家化工企業參與衍生品市場,但是相對于龐大的化工行業規模來講,還有很大的拓展空間。除了不斷完善品種工具體系,為產業提供多元化的選擇外,大商所也為產業提供更多服務的手段和途徑,形成了以龍頭企業培訓、產業鏈調研活動、產業大會等為核心的“點、線、面”相結合的立體化產業服務模式。自2019年起,又推出了“大商所企業風險管理計劃”,持續探索服務石化產業的新模式、新機制。
“站在我國石化行業破危局、育新機的重要時點,大商所將緊密結合我國石化產業發展的新情況、新問題,提供更高質量的服務。”上述負責人表示,一方面,加強場外市場的建設,豐富場外交易品種和工具,推動場內場外協同,為產業提供更加多元完善的場外服務;另一方面,結合品種特點和產業格局變化,“一品一策”優化品種合約規則,持續降低產業企業的交割成本,為產業企業參與提供便利。此外,按照“一圈兩中心”建設目標中期貨現貨結合、場內場外協同、境內境外連通的發展思路,增加化工圈場外會員,構建一體化市場服務體系。
期貨市場與現貨市場密不可分,二者的有機結合是充分發揮期貨市場功能、拓展服務實體經濟廣度和深度的重要基礎。“大商所將堅持服務實體經濟、服務國家戰略的根本宗旨,打造規范、透明、開放、有活力、有韌性的資本市場,努力為石化產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上述負責人稱。